.com三十,電商賽道3.0
近年流行大學畢業30年後重聚,而網際網路從1994年開始走向商用,.com和各類電商風起雲湧,到今年也正好30年。 始終把每一天都當成創業第一天的亞馬遜,就在1994年成立,也成為電商領域的里程碑公司。初期的電商劃分很粗淺,主要是2B和2C這2類。2B以美國的Commerce One和Ariba為代表,它們蒐集整理各類產業的供應商名單和聯絡資料,放在自己的網站平台,讓有採購原料和產品需要的企業們,可以在註冊登錄會員後查詢,之後再附加下單的功能。 中國的阿里巴巴最初也是參考這類商模。在把供應商資料整理上網變成生意之前,Global Sources和來自香港的利豐集團,生意模式就是幫歐美客戶找到合適的亞洲供應商,並行之有年。 2C較複雜,有B2C如亞馬遜,也有稍後成立做C2C的eBay。從1994到2004年,因為網速慢、物流慢、商品種類少和支付工具少,需要砸重金買貨、建倉庫、物流和資訊系統的亞馬遜,營收成長快,但虧損成長更快,被質疑不像eBay不需買貨、建倉庫和物流那般輕巧,而支付工具這個難題,eBay則是透過收購PayPal來解決。 但是,等基礎設施完善後,B2C展現出遠比C2C龐大的成長動能,剩下的就是歷史了。亞馬遜的倉庫空間、資訊系統、物流和金流能力,不只可以用來處理自己的訂單,還能開放給其他店家上來利用,在亞馬遜平台開自己的店,但不用去碰後面複雜的事。 這種藉由專業第三方來協助品牌開網店的模式,也稱為開店平台,近年發展迅猛。除了亞馬遜,國際上還有SHOPLINE和Shopify等,以及本土的91APP。目前擔任91APP董事長的何英圻,曾參與3次電商創業,第1家力傳後來賣給eBay,第2家興奇後來賣給雅虎,第3家就是91APP。他曾分析自己3次創業的題目,正好對應到電商發展的3個賽道,從C2C、B2C到D2C(協助品牌直營),這個D2C對應的就是開店平台。 這3種模式是時間先後的概念,不是替代的概念,表示品牌業者有更多選擇和不同電商通路合作:小額供貨特定產品給C2C賣家、大量供貨給B2C平台、在D2C平台上開品牌直營店,形成多通路布局,也為線上零售業創造至少新台幣4000億元的成長動能,成為兵家必爭之地。 負責零售線的記者劉燿瑜企畫了這期的開店平台封面故事,採訪眾多相關業者,帶來關於電商的最新動態。 總編輯 王志仁…